星期日, 4月 15, 2007

經濟弱勢當自強

近日台大甄試放榜,錄取名額千餘人中只有一名為經濟弱勢生,彷彿九品中正制「蓋以論人才優劣,非為世族高卑」的原意,在「九年一貫」與「多元入學」政策下逐漸喪失美意,弊端亦漸顯露。

以前我們常言,「教育是窮人翻身的機會。」可惜在台灣的教育政策下,成為「教育是窮人翻身的阻礙。」在許多教育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的社經背景與父母的教育文化,是子女爾後發展的關鍵,影響甚遽。

在家庭擁有的資源中,經濟資源為基礎。在義務教育階段,家庭的收入影響了子女投入教育的程度,家庭收入越高者,在教育費用支出上越高,子女習得才藝、語言等機會相形越高,所獲得較高的教育資源,對爾後的表現可能性越好;在進入高等教育階段,家庭社經背景條件越好,則子女可以從家庭支持下獲得社交、學習、社團活動,且父母的社經地位越高,擁有的社會權力越大,社會關係越多,而這些條件對其子女則是一種良好的資源。

家庭收入與社經背景較低的家庭,在義務教育階段,教育費用支出所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遠遠高於高收入家庭,面對各種教育資源的付出時,低收入家庭往往只有兩種選擇,因無力負擔費用而選擇放棄,或者為了讓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付出其它代價。而且,經濟弱勢家庭即時給予子女額外教育資源,卻也只能選擇價格、質量較低的資源。

「九年一貫」政策的教育方式,家長需付出更多的時間與金錢,在經濟弱勢下則須負擔更大的經濟壓力,遑論給予子女絕對的條件;「多元入學」甄選條件除學業成績,社團經驗、課外活動表現、特殊才藝等豐功偉業,殊不知經濟強者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、資源堆砌。經濟弱勢生,無法得到經濟強者同等的教育資源,且必須支付打工、家庭生計額外付出。無暇參與社團活動,缺乏相關經驗及得獎資歷,甄試入學時難免吃暗虧。

家庭經濟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成正相關。在升學與就業中,經濟強者擁有強大的經濟優勢,多半選擇國外深造;經濟弱勢生則常放棄升學轉而就業,然就業市場選才卻有門第之見,大企業延攬人才強調出身名校、放洋歸國,一般私校生連門檻未進則慘遭淘汰,可憐的私校生多為經濟弱勢,背負高額助學貸款,卻苦尋不到工作,無疑雪上加霜。

處在上位者不知民間疾苦,經濟弱勢得自力救濟、力爭上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世族

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.us

經濟弱勢當自強,貼紙語法:


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.us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