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打工回家時,衝!衝!衝!蘇貞昌正好在附近為民進黨初選造勢,也為總統大選鋪路,於是湊過去拍了幾張照片,也因離很近拍他,蘇貞昌還看了我幾眼。
蘇貞昌分別和這個後援會的每個人搖旗吶喊,不知道搖了幾次,我看他頻拉領帶,臉上的笑容都僵了,搖旗吶喊結束後助理馬上遞上茶水,想必搖動大旗近百次,累了也渴了;這是一場尷尬的造勢,一直在揮動大旗想必手很酸,可是不搖又不行的無奈,不過手臂就不會有bye-bye肉。
回家整理照片,發現蘇貞昌跟老夫子漫畫裡面的大蕃薯還有幾分神似呢?
牽手,是一種幸福。
找資料時,發現去年幫Vivi拍的這組照片。也敗Vivi所賜,前幾天我的無名還躍上了無名小站首頁。這幾年幫Vivi拍了千張的照片,從教室拍到學校的桉樹林,從歡樂牛排拍到三皇三家,每家光顧過的店都一大拍,而北港大西洋系列,算是氣質OL裝扮很成功的一組照片,也是遭網友盜用最頻繁的系列照片。去年回雲林實習,找了一天颱風天吃飯,因颱風任教的Vivi、俞龍偷得一天颱風假,不過我竟然還得到學校實習,下午為了吃飯我還是跟主任請了假。狂風暴雨騎機車太危險,幸好Vivi家跟我家相距十多分車程,所以她開車來接我以免路上我被風吹走。吃完飯照例我們都會在店裡「高調」的拍照,因為閃光燈閃個不停都會引起別人的側目,最好笑的是原本拍照模式按成錄影模式,影片檔太爆笑還是保留。
網路書寫改變了一般傳統平面書寫的類型,書寫不再只是侷限在文字與圖片的結合,更彌補了平面書寫所缺乏的寫作模式,甚至改變了傳播以及人類的書寫行為。以往就出版來說,是利用手稿書寫,編輯也是利用傳統的手排版,有了電腦後節省了編輯與出版的時間,也可以套用許多的樣版,利用電腦編排設計,但是終究要平面輸出,儘管電腦編排的方便性,卻跳脫不了平面的設計。而網路書寫卻豐富了書寫的類型,擁有電腦編排的方便性外,更可以以多媒體形式書寫,將文字(Text)與圖像(Image),甚至於聲音(Sound)相互結合,呈現多樣化的書寫類型。網路書寫的多樣性,更是文字、圖像、影片無法同時存在的媒體所無法比擬。我在「台灣數位文學論」這本書,作了很多整合性、數位文學的作品,百分之九十都是多媒體形式,雖然這些數量不是很多,但對文學界或是讀者來講影響很大,我自己的感覺,在這幾年常會有人提到我的創作,雖然我這類的創作只有11個作品,經常會有人提及,也就是說,這代表數位文學這樣的形式很有挑戰性的,對讀者來講會有吸引力(須文蔚,2006)。網路時代可以利用多媒體書寫,而多媒體書寫所達到的感官刺激是直接與深刻,多媒體書寫結合了文字、色彩、圖像、照片、影像、音樂、動畫、聲音,甚至於使用超文本的多媒體書寫呈現,所構築的書寫元素既新穎又富感官刺激,對於讀者閱讀有直接的印象,對於文學創作更是一大突破。作者可以利用Office文書處理附屬的功能創作簡單的多媒體書寫,甚至可以利用Flash、Java程式來表現多媒體書寫,這種書寫模式與類型,是平面出版所無法相提並論。網路這個新媒介,在文學創作上成為了新的發表平台,可以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創作型態,而利用多媒體書寫的確是文學上的新紀元;使用多媒體創作以網路詩為主,利用多媒體元素結合傳統文字、符號,超文本、互動書寫、動態遊戲等方式,來闡述文學內容,看似文學史上創作的大革命,但是網路詩發展至今,仍只有存在特定的創作者。以前我們會覺得圖像詩,有很多的符號組成一首詩,覺得很新奇很炫,可是走到一個點就會停滯了,中國文字很妙,文字的書寫會不斷的改變,如果加上了圖像,可能文字會被侷限、限制,讀者要先閱讀圖像抑或先閱讀文字,焦點會模糊了,這樣就跟繪本沒有差別(劉哲廷,2006)。我個人覺得那是不好的道路,聲光效果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影響,圖加影像加詩不見得比較好。
有些人在提倡超文本、Flash詩超文本、詩的實驗,這種東西在網路出現可能有10年之久了,但是參與的人都是那幾位,可能沒有推廣得很好,只有那幾位大師在做,所以我覺得影音效果沒有太大的影響,也可能礙於程式語法的基礎(許赫,2006)。多媒體書寫是一種充分利用網路媒介所衍生出來的書寫類型,卻不見得是一種廣泛的創作類型。書寫者必須具備文學與設計的雙重條件,在多媒體書寫上才可以得心應手的運用寫作。文字在書寫創作上是最傳統的使用載體,透過文字書寫可以使讀者對創作內容上深入的思考,思考是經過沈澱咀嚼,而多媒體書寫卻擁有直接印象的表達方式。在書寫上,運用了多媒體元素,可以創造出多樣性的變化,讓書寫更具豐富性,然而沒有適當運用多媒體元素,所產生的結果不但無法得到加成的效果,使得讀者在閱讀上產生干擾。視覺效果對於一個閱讀者來講,如果沒有將聲光效果處理好的話,對讀者來講是一種干擾,因為這樣沒有一個開放性,而有強烈的主導性了,主宰了讀者的閱讀方式,就變成我打開了就強迫了聽你的音樂不聽都不行,當然可以關掉音樂,但是權力已經出現了,部落格作者已經很明顯的安排了閱讀局面,如果我不喜歡播放的音樂,閱讀就會成為一種干擾,因為作者本身喜歡,不代表每個讀者都會喜歡(墾丁男孩,2006)。我蠻排斥的聲光效果,因為我是文字創作者時,如果貼圖片會有模糊文字創作的可能,我瀏覽別人部落格時閱讀時,很排斥打開有音樂,因為會造成以下幾點:
1.干擾閱讀。
2.半夜會嚇到。
3.網站的音樂可能是我不喜歡音樂,每開一篇音樂又會重新播放,造成負面影響。
4.網頁速度也會拖慢(夏霏,2006)。在部落格(Blog)、無名小站(Wretch)等書寫網站,版主會置放自己喜愛播放的音樂程式,在開啟網站或頁面,音樂會自動播放,除了圖片影像對文字的干擾閱讀,自動音樂播放更是一種干擾的因素,在網路上甚至發起一項「自動播放委員會」串連活動,為了反制多媒體外掛程式,預設頁面開啟即自動載入、播放。有圖片的話是一個輔助的參考,如果有些文章需要圖片解說的話,圖是有必要的,有時候文字最好是純文字比較好,因為純文字的想像空間遠大於具體的畫面,如果我寫電影的心得或書的評論,有書封面或圖片劇照比較方便去說明,如果我寫散文或故事,我通常不會附加圖片,其實圖片與否要看文章的性質,報導性或介紹性我希望會有圖片(銀色快手,2006)。排版佔全部80%的重要性,至少要整齊容易閱讀,不要因為排得很漂亮和閃亮的字體而影響閱讀,我覺得你有那些花俏的東西很好,可是文字不是很動人,你必須回歸文本的本身,回到實力大戰(李季勳,2006)。網路媒介可以運用書寫的元素很多,若能適當、適時利用多媒體書寫,讓文字與多媒體編排事宜,可以使整個書寫的版面友善,以改善閱讀品質。網路出現了一個書寫現象,一個人可能兼具多重身份,本身是創作者、編輯、設計、出版者,傳統守門員(gate keeper)的權力已經消失,雖然書寫者不再受制於傳統出版的限制,擁有了自主且自由的權力,看似擁有傳統守門員的權力,這樣的權力在書寫者於書寫過程中,在版面設計、書寫內容等未予以妥善把關,而轉移到讀者身上,讀者擁有了閱讀選擇權的出現。
越來越圓的臉跟肚子 ..
路上,平交道的柵欄阻擋我的去路,火車呼嘯揚起的睥睨打在我身上,徒步越過憂傷的險峻,卻被疾駛的機車擁抱,我浮在水面上,隨即沈到深海裡,我的眼鏡在擁抱的瞬間,離我而去,視線朦朧。
海水餵養我的肺,此時天空離我越來越近,頓時眼前一片晨曦,我看見下一個路口站了一個人,他穿著希望的衣服,站在路口的那端看我,突然覺得他似曾相識,我試著從記憶中找尋他的片段,卻搜尋不到任何蛛絲馬跡,也許我跟他素昧平生,也或許上輩子我是他的僕人,追隨他一世,卻在死生後惦記著他的美好。
心裡的斗室鎖了一個巨人,他蜷伏在方寸空間,終日不能起身的無奈,只能俯身低頭過日,他渴望有一天能夠站立躺平。終於有一天,心門敞開,他走出桎梏卻懷疑眼前的虛幻,他開始擔憂眼前的美景只是海市蜃樓,覺得自己不屬於美好的部分,鬱鬱寡歡而臥病,直到臨死的那刻仍不相信真實,活在自己設下的胡同迷路了。
近日台大甄試放榜,錄取名額千餘人中只有一名為經濟弱勢生,彷彿九品中正制「蓋以論人才優劣,非為世族高卑」的原意,在「九年一貫」與「多元入學」政策下逐漸喪失美意,弊端亦漸顯露。
以前我們常言,「教育是窮人翻身的機會。」可惜在台灣的教育政策下,成為「教育是窮人翻身的阻礙。」在許多教育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的社經背景與父母的教育文化,是子女爾後發展的關鍵,影響甚遽。
在家庭擁有的資源中,經濟資源為基礎。在義務教育階段,家庭的收入影響了子女投入教育的程度,家庭收入越高者,在教育費用支出上越高,子女習得才藝、語言等機會相形越高,所獲得較高的教育資源,對爾後的表現可能性越好;在進入高等教育階段,家庭社經背景條件越好,則子女可以從家庭支持下獲得社交、學習、社團活動,且父母的社經地位越高,擁有的社會權力越大,社會關係越多,而這些條件對其子女則是一種良好的資源。
家庭收入與社經背景較低的家庭,在義務教育階段,教育費用支出所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遠遠高於高收入家庭,面對各種教育資源的付出時,低收入家庭往往只有兩種選擇,因無力負擔費用而選擇放棄,或者為了讓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付出其它代價。而且,經濟弱勢家庭即時給予子女額外教育資源,卻也只能選擇價格、質量較低的資源。
「九年一貫」政策的教育方式,家長需付出更多的時間與金錢,在經濟弱勢下則須負擔更大的經濟壓力,遑論給予子女絕對的條件;「多元入學」甄選條件除學業成績,社團經驗、課外活動表現、特殊才藝等豐功偉業,殊不知經濟強者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、資源堆砌。經濟弱勢生,無法得到經濟強者同等的教育資源,且必須支付打工、家庭生計額外付出。無暇參與社團活動,缺乏相關經驗及得獎資歷,甄試入學時難免吃暗虧。
家庭經濟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成正相關。在升學與就業中,經濟強者擁有強大的經濟優勢,多半選擇國外深造;經濟弱勢生則常放棄升學轉而就業,然就業市場選才卻有門第之見,大企業延攬人才強調出身名校、放洋歸國,一般私校生連門檻未進則慘遭淘汰,可憐的私校生多為經濟弱勢,背負高額助學貸款,卻苦尋不到工作,無疑雪上加霜。
處在上位者不知民間疾苦,經濟弱勢得自力救濟、力爭上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世族
經濟弱勢當自強,貼紙語法:
在台中常會碰到某些路人,用著憐憫眼光,央求其它路人。
「先生,我住在霧峰,皮包掉了,車子又沒油,可以跟您借一些錢加油嗎?」
「小姐,我住在南投,錢包被偷了,可以跟您借一些錢坐車回家嗎?」
當您拿一些小錢給對方,對方就會用非常感謝的口吻。
「謝謝您,您電話可以留給我嗎?我明天馬上還您錢。」
「謝謝您,您地址可以留給我嗎?我明天馬上寄錢給您。」
當您拒絕給予電話、地址,想說小錢不必在意,可是對方又緊追的說。
「您一定要留給我,我回家一定會馬上跟您聯絡。」
或許您留給對方電話,到了明天、後天、大後天,也不會接到對方的電話,儘管當時對方信誓旦旦。
幾年前我在台中讀書時,就常碰到這種情況,在中商附近商圈遇過,在中友商圈也遇過,一開始都會給對方一些零錢,後來跟同學朋友講了之後,他們也常碰到類似的情況。都是一些路人佯稱自己皮包失竊,無法回家,而且都自稱外地人(這樣可以騙多一點路費、車資)用著楚楚可憐的演技,來騙取好心人的憐憫。
以演戲的伎倆來博取同情,利用人們的惻隱之心牟取利益,實在不可取。月初我在中友附近又遇到一名男子,用同樣的伎倆來索取車資,我還是給對方一枚50元硬幣,內心OS又出現感情騙子,騙取我的同情,可是還是往好處想,也許他真的皮包失竊。
在台灣很多感情騙子,利用人們的同情來牟利,佯稱遺失皮包的路人、行乞的乞丐、以弱勢團體之名行詐騙之術,這種情況屢見不鮮,我們在高談闊論現在人情冷漠,我想這些騙子要負起責任,讓人們開始學會冷漠與鐵石心腸,真是咎由自取。
有人說愛情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決定了,在第一個月就決定會不會成為男女朋友。
如果喜歡一個人,必須在第一個月就予以告白,否則時間一久,兩個人太熟了,太熟了則不太可能成為男女朋友的愛戀,彼此的感覺就成為了好朋友,成為朋友的時間越久,越不可能在一起了,感情已昇華為友誼。在我閱讀兒童發展與輔導,有一個章節提到友誼建立個過程。
第一階段:彼此陌生、不認識。
第二階段:單方面注意到對方,知道對方是誰但無接觸。
第三階段:單方面受到吸引,藉由表面接觸產生互動,形成第一印象。
第四階段:雙方進行互動,分享訊息與感受,自我表露而形成友誼。
第五階段:互動的程度加深、彼此依賴,形成莫逆之交或產生愛情。
我想這樣的友誼形成的階段論比較適用於一些保守與按部就班、循規蹈矩的人身上。有太多人是從第一階段、第二階段直接跳到第五階段,我指的是愛情而不是莫逆之交,很多人在一開始就展開熱烈的追求,所以很快的知道結果,也就印證了在短時間內決定是否成為男女朋友。
可是保守派的人大有人在,必須經過完整的友誼歷程,到了第五階段才開始萌發愛情,我想這是屬於一直處在試探彼此的感受,亦或是日久生情。男女之間是否擁有純友誼?當兩個異性的好朋友,久了還是一直處在好朋友的階段,還是就會成為了男女朋友?太熟了是不是就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?
我想感情沒有一定的定論,在每個人身上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規則,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,我們不見未來,未來是聾、是啞、是盲,我們聽不見、說不出、也看不到未來會如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