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職場上應該保持緘默,還是踴躍直言,拿捏分寸是一種高深莫測的哲學。
從求學階段開始,老師授課時詢問學生「有沒有問題?」台下一片鴉雀無聲;在職場開會時,老闆詢問「有沒有任何意見?」底下的員工你看我、我看你,依然靜默無聲,但是在課後與會後,卻是馬後砲連環爆。
國人常有這樣的通病,在課堂與會議的前後,可以長篇大論、侃侃而談、滿腹牢騷、想法千奇百怪,可是在課堂與會議上,卻噤若寒蟬、不發一語,白白喪失發表的權利、自動棄權;而絕大多數的人也總是抱持著中庸之道,絕不積極力求表現以免成為眾人箭靶,也不落後成為淘汰首要名單。
在包容力強、觀念新穎開放性的企業,員工積極踴躍發表,若意見具建設性富意義,處上位者覺得這樣的員工是值得嘉許,不過在台灣這樣的企業並不多見,許多企業雖然表面民主開放,可是骨子裡卻是保守迂腐到不行,所以踴躍者、直言者往往落入黑名單中,成為上位者的眼中釘,這樣的惡性循環,一個企業如何創新,實難理解。
國人常以「曖曖內含光」、「言多不失」、「沈默是金;言語是銀」、「少說少錯;多說多錯」、「多說不如少說、少說不如不說」等為告誡與自勉,可是這樣無聲的環境,如何激盪更多的想法與觀念的磨合,以達到真正溝通的目的呢?
在台灣,一個企業新人積極的表現自我,很容易陷入半瓶水響叮噹的窘境,儘管積極是值得認同,不過在台灣的企業主還是喜歡默默耕耘無聲的員工,我想這是台灣絕大多數的企業文化,想要改變這樣的循環,絕非一朝一夕。
5 則留言:
雖然我還沒出社會
但我還是對你的文章很有感覺說
^^
肯吉
實在是我有切身之痛..
也算是一種經驗分享
結果是講了?
有的時候會因為在學校學了一堆理想,出了學校發現不是這樣一回事,但想提出改變,自己的坎程更又不是那一回事,無奈。
Znikang...
研究所時個個踴躍發言
沒有發言參與討論者
教授分數會給很低
可是出了社會
踴躍發言
彷彿是一把架在脖子的利劍
隨時項上人頭就落地
真是無奈又無奈
很多人看了這篇文章想必是心有戚戚焉吧...尤其是剛畢業的新鮮人,沒什麼社會經驗,一下子跳進這個大染缸,很多不成文的規範,就是在不斷碰撞中磨出來的...最後大家都被形塑成主管心目中好員工模樣...不過在美國似乎沉默不再是美德,反而會被視為弱者的表現,久而久之也習慣他們的遊戲規則,跟他們拼個你死我活的...哈哈哈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