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4月 06, 2006

破窗與小花:談小學生生活教育

美國政治學家威爾森(James Q. Wilson)和犯罪學家凱林(George L. Kelling)在1982年提出了「破窗理論」(Broken Windows Theory),該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,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,當窗戶破了沒人修理,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,沒人會管事,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。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,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,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。久而久之,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。

小學階段是小孩生活常規建立的重要時期,現今生育率下降,一個家庭往往只有一個千金、金孫,在這種情況下備受寵愛甚至溺愛。然而,開始進入小學,千奇百怪的問題層出不窮。社會整體環境結構的改變,現在的小孩雖然年紀雖小卻個個是小大人,箇中出現許多逾越分際之情事,最常出現便是缺乏尊重,嘲笑同儕、禮貌教育缺乏,此時若沒有即刻予以指正教育,往後更是得寸進尺的無法無天。

現在的小孩懂得察言觀色,身為教師若稍放縱學生越軌的行為,學生則開始試探教師的尊嚴,教師的尊嚴也遭受挑戰。教育零體罰,雖以愛的教育出發,但我們不能否認適當的體罰,能有適當阻赫效果。學生的偏差行為在家長過份溺愛下成為變相的助紂為孽,學生以家長的溺愛撐腰,教師執行教育管教舉步維艱。

一個行為的偏差,應該立即糾正方能立竿見影,否則等到事態嚴重一發不可收拾了,就已經慢了半拍。

破窗理論在公共行政及管理學上經常被拿來引用,與這個理論相反概念的是「小花理論」,該理論的內容是說一個邋遢的年輕人,住在一個凌亂的房子,某一天有人送給他一朵小花,他放在書桌前靜靜欣賞,為了這朵小花他找到一個花瓶將它供養,可是他發現他的書桌實在太髒了,於是他開始著手整理他的書桌,接下來他發現他的房間與整齊美麗的書桌不搭配,於是他也將他的房間整理乾淨,最後他照鏡子發現自己披頭散髮鬍鬚太長,於是他也將自己重新梳洗乾淨,最後整個人與環境都煥然一新。

小學生喜歡教師賦予責任,就如同班級幹部,因為身為幹部,有一定的權力,在職權背後卻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,身為榜樣應當更謹言慎行,無形中使自己往正向發展。小學生應塑造榮譽感,從小處著眼,放眼教育,教師應以鼓勵取代責備,並不吝惜給於讚美。很多學校舉辦模範生選拔、榮譽制度,皆有助於學生見賢思齊,發揮良好的仿效學習。

破窗理論是說一個黑點不注意,最後整個白色的環境最後都變成了黑的,而小花理論則是指,在一個原來黑色的環境,加入一個白點後,最後影響整個環境都變成了白色了,因此那一個小黑點及小白點對於整個環境都是關鍵點,另一個破窗理論與小花理論的共同點,就是對於關鍵點的「堅持」,假如破窗很快被修復,整個環境也不會惡化,小花假如不堅持花時間照顧它,花一枯萎,就不能再有任何的影響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參考資料:破窗理論+小花理論=太極理論

2 則留言:

瓦特比 提到...

中國大陸的一胎化及台灣的少子化,
都讓小朋友備受寵愛,
以至於有今天的情況。

莫維平 提到...

現在的小孩都很聰明
身為父母更應該
給予良好的家教才是...